第917章 明献策,暗谋权!-《三国:十倍速度,貂蝉说我太快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诸葛珪望着陶谦恳切的目光,又看了看厅内众人焦虑的神色,心中思绪万千。

    他沉吟片刻,开口说道:“使君不必忧虑,段羽虽兵力强盛,但也并非不可战胜。

    他为人残暴,不得民心,徐州百姓感念使君仁德,定然愿意与使君同心协力,共守城池。

    只要策略得当,守住徐州并非难事。”

    司马防也点头附和,补充道:“诸葛公所言极是。段羽大军远道而来,粮草补给定然困难,我等可采取坚壁清野之策,切断其粮草供应;

    同时加固城池防御,招募乡勇,扩充兵力;

    再派人前往周边州郡求援,内外夹击,定能击退段羽。”

    烛火摇曳,映得厅内诸人面容明暗交错。

    陶谦听完诸葛珪与司马防初步的对策,却并未立刻表态,反而端起酒樽,浅酌一口,指尖轻轻摩挲着樽身的青铜纹路,语气带着几分试探:

    “二位贤才所言,确有道理。

    但段羽如今之势,已非寻常诸侯可比 —— 他挟天子以令诸侯,占据司隶校尉部,手握朝廷符节,名正言顺;

    又吞并冀、幽、益、荆、凉、并六州,兵甲无数,粮草充盈,麾下猛将如云,谋士如雨。

    刘焉公守益州,经营多年,城防坚固,却被他一战而下;

    刘虞公仁厚爱民,幽州民心所向,依旧难逃身死城破之祸。”

    他放下酒樽,目光扫过诸葛珪与司马防,语气加重了几分:

    “如今青州孔融、兖州刘岱、扬州刘繇,荆州刘表,虽各据一方,却皆是自保之辈,彼此之间互有嫌隙,难以同心。

    豫州更是四分五裂,豪强割据,不成气候。

    二位说合纵连横,可这些诸侯如何肯放下成见,与我徐州联手?

    坚壁清野、加固城防,不过是被动防御,若段羽大军围城日久,徐州粮草耗尽,百姓疲敝,又该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这番话看似询问,实则暗藏考校之意。

    厅内众人皆知,陶谦虽仁厚,却也历经宦海沉浮,绝非轻易轻信他人之辈。

    糜竺、赵昱等人皆屏息凝神,目光落在诸葛珪与司马防身上,想看看这两位名士如何回应。

    诸葛珪早已洞悉陶谦的心思,他神色平静,缓缓起身,走到厅中,对着陶谦拱手道:

    “使君所虑,正是合纵连横之关键。

    段羽虽势大,却也并非无懈可击。

    他数年之内连下六州,杀戮过重,刘焉、刘虞、两位州牧皆死于其手,天下诸侯无不人人自危,这便是我等合纵的根基。

    所谓‘唇亡齿寒’,徐州若破,下一个遭殃的,便是青州、兖州、扬州。孔融、刘岱、刘繇等人纵有嫌隙,也绝不会坐视段羽一步步吞并天下,最终孤立无援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人,继续说道:

    “使君提及段羽挟天子以令诸侯,这既是他的优势,也是他的劣势。

    天子虽在其手中,却不过是傀儡,朝中老臣多有不满,百姓也深知其残暴本性。

    我等可派人前往青州、兖州、扬州,晓以利害,陈说段羽篡汉之心,点明‘今日徐州亡,明日便是诸州’的危局,再以‘共扶汉室,驱逐逆贼’为号召,想必能说动诸人联手。”

    司马防也起身补充,语气沉稳有力:

    “诸葛公所言极是。

    合纵之策,重在‘利’与‘义’二字。于‘义’,我们是奉天子密诏(可伪造或借宗室之名),讨伐逆贼段羽,名正言顺;于‘利’,联手抗敌可分担压力,避免被段羽逐个击破。

    至于诸侯间的嫌隙,并非不可化解。

    我等可提议推举一位盟主,统筹兵力,划分防区,明确战后利益分配,打消诸人疑虑。”

    陶谦闻言,眉头微蹙,追问道:“推举盟主?此事谈何容易。

    孔融是孔子之后,自视甚高;刘岱出身宗室,野心不小;刘繇坐镇扬州,富庶之地,未必肯听从他人调遣。

    谁能服众?”

    “使君此言差矣。”

    诸葛珪笑道,“盟主之位,不必强求实权,重在联络各方,协调行动。

    孔融虽自视甚高,却最重名节,我等可尊其为盟主,让他主持盟会,虚名归他,实权则由各州自行掌握,他定然愿意。

    刘岱出身宗室,以匡扶汉室为己任,只要打出‘共扶汉室’的旗号,他必会响应。

    刘繇虽坐拥扬州富庶之地,但段羽若破徐州,下一个目标便是扬州,他为自保,也不得不参与联盟。”

    司马防接着说道:“除此之外,豫州虽四分五裂,但其中不乏忠于汉室、不满段羽之人。
    第(1/3)页